目前分類:覺醒與臨在 (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從外在看覺醒的生活是什麼樣子 -- 摘自《當下覺醒》

“覺醒的生活”這種用詞容易令人想到某些形象,如修道的僧侶、流浪的瑜伽士、向虔誠弟子傳授真理的靈性老師。但體現覺醒之心的平靜與喜悅的人,可能就像你在路上看到的普通人一樣平凡,清潔工、打掃房屋的人、銀行出納員、療癒者,也就是像你我一樣的人。發現並活出真我之光的人不見得都想教導人或隱居起來,有些人只是自發地覺醒,然後繼續原有的生活,工作、照顧家人、看電視、看電影,差別在於他們不再痛苦或掙扎,也不再經驗到自己與他人的分隔。
活出覺醒生活的人並不是一律都會用充滿慈悲的行為或充滿自覺的智慧言語吸引別人的注意。反之,他們傾向於退入背景,因為他們是如此普通、如此樸實、如此不引人注目、如此能倒空自己。如果他們真的教導別人,也不會執著於老師的角色與地位。當我還是個年輕的禪宗僧侶時,曾經拜訪附近的佛教中心,想要見一下偉大的西藏瑜伽大師卡魯仁波切。我看到六位僧侶圍著桌子吃午餐,從他們的行為、吃飯、談話互動的方式,我看不出哪一位是仁波切,直到有人指出他來。這位傑出的大師沒有表現出一丁點兒驕傲或做作,實在令我深深感動。我領悟到這種平凡性是覺醒生活的真正標誌。
可是,如果你注視平凡表面的背後,就會發現不論是什麼人格或生活處境,體現覺醒生活的人都具有某些共同的特質。例如,他們容易流露出平靜和沈著感,他們的眼睛會綻放一種無限的寬廣與慈悲,顯示出並沒有一個正在觀看的人,只是意識或靈性在註視自己。在行動上,他們生活中的動作流暢和諧,沒有內在的衝突或分裂,安靜而喜悅,自然展現出親切感與同理心,但又隱隱透出超然的無所掛慮的味道。當然了,這些特質會通過無限種類的身體、聲音和人格表現自己,有些可能生動有力,有些則比較安靜內斂。
即是是開悟的老師和聖人,也有形形色色的外形與性情。偉大的印度聖人拉瑪納.馬哈希不論日夜大多都只纏著一條腰布,寧靜安詳地坐著或躺著。他的教導大多是以靜默的注視或簡短回答信徒問題的方式,他每天都走上道場所在的聖山。他的眼睛是真我的平靜與愛的具體化身。相較之下,吠檀多老師尼撒哥達塔則經營一間賣香煙的店鋪,晚上在他位於孟買的小公寓中,對聚集的求道者講道和回答問題。他說話時,出於對真理的熱情,眼睛會閃現強烈的光芒,雙手激烈地揮動,聲音有時會很響亮。
我的吠檀多老師金恩.克蘭是文雅的歐洲紳士,穿著絲質襯衫和領帶,享受美食、藝術和古典音樂。他的公開談話中常常出現長時間的靜默,以輕柔而深深令人共鳴的聲音說話,吐字清晰有力,內容簡明扼要。相較之下,與我亦師亦友的阿迪亞香提時加州原住民,過去常常騎腳踏車競速、攀岩,現在喜歡玩一種有趣的撲克牌遊戲和在鄉間騎摩托車。他的講道有一種不拘禮節的現代感,常常夾雜著笑聲和靜默。但他們傳遞的真理與古聖先賢是完全相同的。
最後,關於覺醒的生活,我們能做出的唯一結論就是它會採用當事人的形貌和人格,你無法模仿或促成它的發生,你只能覺醒,活出你覺醒的真理,並註意生命如何通過你展現。覺醒終極的果實與表現就是覺醒的生活。

Lant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覺醒並不是你想像的那樣——摘自 阿迪亞香提《覺醒之後》


確切地說,談論我們在覺醒之際失去什麼,要比談論得到什麼更為有用。我們不僅失去了自己——我們所認為的那個自己,還失去了我們所看到的整個世界。分離只是一種感覺;事實上,說到我們的世界,除了感覺以外,別無他物。 “你的世界”並不是你的世界;它只是你的感覺。所以儘管剛開始這聽上去或許有些負面,但我認為從我們失去什麼、我們從什麼東西中覺醒過來這個角度來談論靈性覺醒,更為有用。這意味著我們所談論的是我們的自我意象的瓦解,而一個人之所以在覺醒之際驚恐萬狀,正是因為我們以前所認為的那個自己開始分崩離析了。
而這確實令人恐懼:它完全不是我們以前所認為的樣子。我從來沒有碰到過一個學生跑回來跟我說,“你知道,阿迪亞,我透過分離的帷幕瞥見了實相,它跟我在心目中設想的樣子非常像。它非常符合我曾經接受過的教導。”通常,學生們回來跟我說的是,“這完全不是我想像的樣子。”
這一點特別有意思,因為在我教導的學生中,許多人已經修行好多年了,他們通常對覺醒會是什麼樣子有著極為錯綜複雜的看法。而當覺醒發生時,它總是跟他們所期待的樣子有所不同。在許多方面,它更宏大,但是在許多方面,它也更簡單。事實上,如果覺醒是真實不虛的話,它必定與我們的想像有所不同。這是因為我們對覺醒的所有想像都產生於夢境狀態的範疇內。當我們的意識還在夢境狀態中時,我們不可能想像出夢境狀態之外的東西到底是什麼樣的。
 
覺醒之後,你的生活會發生怎樣的改變?

Lant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