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曾經也是胃不好,喝苦茶油幫助恢復胃的功能極佳。

每晚睡前喝一湯匙的苦茶油,一周後即明顯減輕不適感。

 

IC測試廠董事長京元電(2449-TW)進入半導體領域超過30年,剛開始帶領京元電草創過程中,曾經歷過胃癌與慢性肝炎等重病,最後仍是挺過來但也讓他更注重健康,李金恭今年與媒體年終餐敘時,被記者們發現氣色好很多,他表示現在很注重養身,最大的原則就是遵守夫人的規則,包含吃有機蔬菜、水果,而他最近已經喝一陣子苦茶油,氣色與精神都有比較好。而今年京元電尾牙聯合舉辦,他也不用再輪流跑攤,自己上場表演最拿手的薩克斯風,帶領他擔任團長的新竹交響樂團,炒熱尾牙氣氛。


李金恭創立京元電初期,面臨龐大的壓力,由於原本就有胃疾,在初創京元電時期常感到肚子痛,當時不以為意,不過後來進行例行性身體健康檢查時才發現得到零期胃癌,立刻決定切除3分之2的胃,並戒掉菸酒。

李金恭近期與媒體餐敘時氣色好很多,他透露最近身體狀況與氣色比較好,主要是因為遵守夫人為他打點調理的餐點,例如現在都吃有機蔬菜與水果,也吃了一陣子苗栗土產的苦茶油,調養身體,他強調,生活就是要愉快,日子就會過得不錯。

Lant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張慧卿:羅夫結構整合治療師、費登奎斯療法治療師。專長帶領「覺知的律動」、「全方位呼吸法」工作坊。

長期從事身體工作的我深刻地體會到「姿勢」也是情感結構的一部分,我們外在的肢體與內心的情感、價值觀、心理態度息息相關,無論是生命早期積累而來的親密、熱情、信賴、愛等正向感受,或者是為了生存而不得不壓抑的許多負向感受,都在在影響我們的「姿勢」展現。
換言之,身體像是靈魂的鏡子,映照出我們的心靈軌跡,過去未曾好好面對與照顧的情結,在不知不覺中轉化成種種的不良姿勢、僵硬的肌肉盔甲、各式各樣的症狀與疾病,示現在身體的層面,所以當我們重新踏上認識身體的歷程,也就意味著開始觸及我們內在隱藏且陌生的自己。

《觀想》一個會哭泣的胃
舉個例子,我曾經透過身體工作的方法,引導一位個案觀想胃部的感受。這位飽受胃食道逆流所苦的中年男人,這麼形容自己的胃:「我的胃好像是一顆黑色的大石頭,既陰鬱又沉重!」
說著說著,男人的腦海浮現一些清晰的景象,他看到正在悲傷媽媽離世的一個小男孩,但是小小的他只能偷偷地躲在角落裡哭泣,因為看看周遭親人好像很快從傷痛中平撫過來。男孩不解,為何唯獨他會難過得那麼久?於是他認為只要不哭了,就能如常地生活過日,他開始學著戴上堅強的面具,卻沒想到悲傷的浪潮流竄胃部,於夜深人靜時襲捲得他隱隱抽痛。
在靠近身體的過程中,中年男子經驗到陌生的情緒:悲傷、孤獨、恐懼、擔憂……,長期封鎖的情緒一股腦地翻湧上來,原本陰鬱的胃,被眼淚刷洗逐漸輕盈了起來。他忽然明白:原來是深刻的悲痛埋藏在胃裡!原來他從未走出喪親的陰霾,原來當年親友的安慰與鼓勵,小男孩下意識地覺得像在否定他的悲傷,而「男孩要堅強」這句話無形中成了一種綑綁,讓他否認了自己的情緒。

Lant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我的頑強,能將道轉成靈性自我的裝飾。

逐漸剝落的自我,還是逐漸僵化的自我?我們都需要良友或良師的指引呀~

 

進步之道的正反論點--摘自《當下覺醒》
 
進步之道非常吸引人,因為它們已發展得如此精細,往往有數世紀的歷史。它們具有製度化傳承的認證,認為你只要全心遵循指示,就會自然產生結果。如果你聆聽足夠的教導、花費足夠的時間禪修、參加足夠多的密集訓練、培養足夠的正確態度和特質,有一天就會找到自己究竟是誰這一真理。為了鼓舞人心,進步之道的典籍中充斥著大師的勸勉故事,他們一開始像你我一樣是追尋者,經過長久一致的努力,最終得到開悟。
進步之道非常適合頭腦,因為頭腦不喜歡不確定感,想要確切地知道你被引向何方、如何到達那裡。同時,它也吸引喜愛努力的“自我”。 “進步”可以為你提供某些尊貴有意義的事、有益的生活方式、共同追尋者組成的團體和歸屬感。你可以學習享受素食、加入道場或禪修中心、從規律的禪修或瑜伽術中得到健康的利益;你也可以閱讀經書、聆聽宗教音樂、感覺自己是逐漸成長的全球靈性覺醒運動的一分子。難怪有那麼多追尋者被吸引而加入。

Lant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從外在看覺醒的生活是什麼樣子 -- 摘自《當下覺醒》

“覺醒的生活”這種用詞容易令人想到某些形象,如修道的僧侶、流浪的瑜伽士、向虔誠弟子傳授真理的靈性老師。但體現覺醒之心的平靜與喜悅的人,可能就像你在路上看到的普通人一樣平凡,清潔工、打掃房屋的人、銀行出納員、療癒者,也就是像你我一樣的人。發現並活出真我之光的人不見得都想教導人或隱居起來,有些人只是自發地覺醒,然後繼續原有的生活,工作、照顧家人、看電視、看電影,差別在於他們不再痛苦或掙扎,也不再經驗到自己與他人的分隔。
活出覺醒生活的人並不是一律都會用充滿慈悲的行為或充滿自覺的智慧言語吸引別人的注意。反之,他們傾向於退入背景,因為他們是如此普通、如此樸實、如此不引人注目、如此能倒空自己。如果他們真的教導別人,也不會執著於老師的角色與地位。當我還是個年輕的禪宗僧侶時,曾經拜訪附近的佛教中心,想要見一下偉大的西藏瑜伽大師卡魯仁波切。我看到六位僧侶圍著桌子吃午餐,從他們的行為、吃飯、談話互動的方式,我看不出哪一位是仁波切,直到有人指出他來。這位傑出的大師沒有表現出一丁點兒驕傲或做作,實在令我深深感動。我領悟到這種平凡性是覺醒生活的真正標誌。
可是,如果你注視平凡表面的背後,就會發現不論是什麼人格或生活處境,體現覺醒生活的人都具有某些共同的特質。例如,他們容易流露出平靜和沈著感,他們的眼睛會綻放一種無限的寬廣與慈悲,顯示出並沒有一個正在觀看的人,只是意識或靈性在註視自己。在行動上,他們生活中的動作流暢和諧,沒有內在的衝突或分裂,安靜而喜悅,自然展現出親切感與同理心,但又隱隱透出超然的無所掛慮的味道。當然了,這些特質會通過無限種類的身體、聲音和人格表現自己,有些可能生動有力,有些則比較安靜內斂。
即是是開悟的老師和聖人,也有形形色色的外形與性情。偉大的印度聖人拉瑪納.馬哈希不論日夜大多都只纏著一條腰布,寧靜安詳地坐著或躺著。他的教導大多是以靜默的注視或簡短回答信徒問題的方式,他每天都走上道場所在的聖山。他的眼睛是真我的平靜與愛的具體化身。相較之下,吠檀多老師尼撒哥達塔則經營一間賣香煙的店鋪,晚上在他位於孟買的小公寓中,對聚集的求道者講道和回答問題。他說話時,出於對真理的熱情,眼睛會閃現強烈的光芒,雙手激烈地揮動,聲音有時會很響亮。
我的吠檀多老師金恩.克蘭是文雅的歐洲紳士,穿著絲質襯衫和領帶,享受美食、藝術和古典音樂。他的公開談話中常常出現長時間的靜默,以輕柔而深深令人共鳴的聲音說話,吐字清晰有力,內容簡明扼要。相較之下,與我亦師亦友的阿迪亞香提時加州原住民,過去常常騎腳踏車競速、攀岩,現在喜歡玩一種有趣的撲克牌遊戲和在鄉間騎摩托車。他的講道有一種不拘禮節的現代感,常常夾雜著笑聲和靜默。但他們傳遞的真理與古聖先賢是完全相同的。
最後,關於覺醒的生活,我們能做出的唯一結論就是它會採用當事人的形貌和人格,你無法模仿或促成它的發生,你只能覺醒,活出你覺醒的真理,並註意生命如何通過你展現。覺醒終極的果實與表現就是覺醒的生活。

Lant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覺醒並不是你想像的那樣——摘自 阿迪亞香提《覺醒之後》


確切地說,談論我們在覺醒之際失去什麼,要比談論得到什麼更為有用。我們不僅失去了自己——我們所認為的那個自己,還失去了我們所看到的整個世界。分離只是一種感覺;事實上,說到我們的世界,除了感覺以外,別無他物。 “你的世界”並不是你的世界;它只是你的感覺。所以儘管剛開始這聽上去或許有些負面,但我認為從我們失去什麼、我們從什麼東西中覺醒過來這個角度來談論靈性覺醒,更為有用。這意味著我們所談論的是我們的自我意象的瓦解,而一個人之所以在覺醒之際驚恐萬狀,正是因為我們以前所認為的那個自己開始分崩離析了。
而這確實令人恐懼:它完全不是我們以前所認為的樣子。我從來沒有碰到過一個學生跑回來跟我說,“你知道,阿迪亞,我透過分離的帷幕瞥見了實相,它跟我在心目中設想的樣子非常像。它非常符合我曾經接受過的教導。”通常,學生們回來跟我說的是,“這完全不是我想像的樣子。”
這一點特別有意思,因為在我教導的學生中,許多人已經修行好多年了,他們通常對覺醒會是什麼樣子有著極為錯綜複雜的看法。而當覺醒發生時,它總是跟他們所期待的樣子有所不同。在許多方面,它更宏大,但是在許多方面,它也更簡單。事實上,如果覺醒是真實不虛的話,它必定與我們的想像有所不同。這是因為我們對覺醒的所有想像都產生於夢境狀態的範疇內。當我們的意識還在夢境狀態中時,我們不可能想像出夢境狀態之外的東西到底是什麼樣的。
 
覺醒之後,你的生活會發生怎樣的改變?

Lant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情緒與念頭之間的聯繫——選自《覺醒之後》
作者:阿迪亞香提
情緒混亂告訴我們,我們有一個無意識的虛假信念。我們的頭腦裝了某樣東西—以至於讓我們陷入了混亂中。
情緒體是一種進入我們需要了解的每一件事情的絕妙方法。它是進入任何幻覺、任何讓我們產生分裂感的事情的切入點。如果我們的情緒不穩定,如果我們很容易失去情緒平衡,那麼我們需要開始好好審視一下自己的情緒生活了~在一個更為根本的層面上處理我們的情緒體,探詢恐懼的本質、憤怒的本質。當我們感覺到情緒緊縮時,那個情緒緊縮的原因是什麼?


我們大部分的負面情緒,都可以被追溯至憤怒、恐懼與判斷。一旦我們相信自己的想法,就會產生這三種情緒。我們的情緒生活揭示了我們無意識的理性生活。我們會對那些我們甚至一無所知的想法產生情緒上的反應。如果想要釋放它,就得找出那個情緒背後的世界觀。如果那個情緒能說話的話,它會說什麼?它包含哪些信念模式?它正在判斷什麼?


Lant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ART_ID=488431

看見自己的陰影

專訪榮格心理學博士 莫瑞‧史丹

 

一群熱衷榮格心理研究的專業人員,通過國際分析心理學會的申請,二○一○年在台灣成立「台北發展小組」,兩年後更名為「台灣榮格發展小組」。由於他們的積極推動與參與,幾年來相繼邀請許多國際知名的榮格學派專家,在台灣進行多方交流與對話。此舉,讓許多想深入瞭解分析心理學的人,不再單靠飛往西方取經,便能汲取他們的寶貴精華。

 非常難得,本期採訪到國際知名榮格理論專家莫瑞‧史丹博士。在眾多榮格的學說中,我最想跟讀者分享的,就是每個人身上都具備的「陰影」。我個人就是因為看見自己內在隱藏的眾多陰影,才開始踏上自我探索的道路。這二、三十年來,即便做了許多調整及努力,但發現陰影依然存在,或許換了不同的方式呈現,但,我必須承認,它還在。

 「陰影」(shadow)的概念,最初由大師榮格提出來,如果想得到最佳的詮釋,史丹博士絕對是一時之選。不只他在專業上的訓練,我更看重他七十年來的人生歷練與智慧。畢竟,理論終歸是理論,沒有被體驗過的理論,無足輕重。而從史丹博士年輕以來在宗教上的追尋與心理學的鑽研來看,被視為「有靈魂的」榮格心理學。

Lant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必須先「」真實的自己,

接著「」你應該做的事,

最後才能「擁有」你想要的東西。

光是靠正面思考是無法改變我們的人生,
還必須發現與找出是哪些恐懼心理與潛在的負面信念,
阻礙了我們前進去追求生命中的滿足和成就。
當我們讓這些問題的癥結與狹隘的心態逐一消失,就能釋出更多空間,
追尋與活出更快樂、更美好的生命。

我們可以將生命分成三個面向來看,並將它們稱之為「是」、「做」和「擁有」。

「是」就是人活著、意識清醒的基本狀態。當我們完全專注於當下這一刻的時候,就是在經歷這種經驗,這時我們的內心圓滿完整且靜如止水。
「做」代表移動和活動。它發自於每一種生物與生俱來的創造能量,同時也是我們活力的泉源。
「擁有」就是和宇宙中其他人事物存在關係的狀態。這是一種能力,也就是我們能夠容許且接納其他人事物走進自己的生命,並舒服地共處於同一個空間。

Lant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